“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轻工类专业“32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成果报告
1、成果背景
高新技术强国,轻工产业富民!我国轻工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31.0%,其中皮革、造纸等在轻工行业生产总值中占32.3%。轻工行业的发展不仅极大丰富了国内市场,而且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我国轻工产品的四分之一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轻工行业实现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03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轻工行业面临多元化发展与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轻工行业逐步向企业规模化、技术高新化、上下游一体化、管理现代化模式发展。
陕西科技大学(原北京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重点高等学校,也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轻工类专业是建校初设立的特色专业,在60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着突出的办学特色。然而,面对轻工行业多元化发展与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传统的轻工类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类型及模式单一
科研院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生产企业需要学生具备到岗后尽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业转型升级更需要素质复合型人才。但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所有学生只按一种方案一个模式进行培养,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
(2)社会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从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及课程建设到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设不能与学科及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教学体系不能适应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变革,导致育人效果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3) 教学管理体制与人才的分类培养不匹配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对人才分类培养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未形成激发原动力的育人机制,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发展空间受到约束。
为适应行业转型升级、解决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校以因人施教、因需施教为理念,在完成“轻化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9项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和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础上,结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系列项目,历经20年改革与实践,形成了轻工类专业“323”人才培养模式。
2、主要内容

图1 “323”人才培养模式
“32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面向轻工行业需求,构建以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3”类教学体系,运用校内和社会“2”方面资源,统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平台基地等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学术型、工程型及复合型“3”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其逻辑关系见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
根据行业转型升级和学生自主发展需求,按照学术型、工程型及复合型3种类型,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大学第一年,全体学生强化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然后按照自主选择与考核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分流。自大学第二年起,针对20%的学生,增加化学类基础课72学时,科研思维和方法训练类课程6门,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及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教师讲授主干课程,并举办学科前沿讲座每年40余次,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和导师指导组培养,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学科竞赛,形成以“学术导师+3年科研实践+学科前沿报告+学科竞赛”为抓手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式;针对40%的学生,推行校企联合协同培养,新增《纸制品方案设计》《质量管理》等校企共建课程21门,以工程实践背景强的教师领衔讲授主干课程,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每年开展技术讲座60余次,来校指导实践180学时,推行“校内+企业”双导师制,实施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形成以“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双导师+专业技术讲座+1年企业实践”为抓手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式;针对其余40%的学生,新增上下游产业相关的专业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课程,以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领衔讲授主干课程,聘请管理、营销、物联网、人文等专家每年开设素质报告80余次,实施二年级社会实践,二、三年级企业实践、开放设计性实验,四年级科研实践,形成以“拓展专业外延+学科交叉报告+分阶段综合实践”为抓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图2)。
图2 分类人才培养
(2)融合学校-社会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依托丰富的校友资源和良好的学科声誉,将社会力量参与育人过程的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资源的分类配置、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教师队伍的内外融合,实现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
表1 教师校外实践培训与学生实习基地
建成三类教师校外实践培训与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共计63个(见表1所示),其中,金东纸业-陕西科技大学功能纸研发中心等学术型人才实习基地12个,顺丰控股-陕西科技大学绿色包装实践基地等工程型人才实习基地35个,兴业股份-陕西科技大学清洁制革等复合型人才实习基地16个。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建成国家级轻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6个实践平台(见表2所示)。
每年有计划选派20余人次教师分别到德国拜耳公司(Bayer)、美国加州大学(UC)、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等开展工程实践、国内外访学、教育教学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广泛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开展学科前沿讲座每年40余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做技术报告每年60余次,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60余人次,工艺实验教学180学时;邀请人文、管理、营销、物联网等领域专家做素质报告80余次。开设《纸制品方案设计》等校企共建课程21门;通过“学生教师送出去、名师专家请进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表2 学科专业实训平台
(3)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保障育人效果
制订专业分流管理办法及拔尖人才选拔、卓越班选拔实施细则等,通过自主选择与考核选拔,实现学生的自主分流。出台退出补位制度,为学生重新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可能。设立学业班主任、名师讲堂、校友讲坛等,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教师国外访学、教师工程实践、企业导师聘任等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力推动适应分类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设立拔尖人才、卓越计划等专项经费,为分类培养提供资金保障;用人单位回访、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建平台基地等措施,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设立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出台校院系三级听课制度及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制度,形成了教师互评、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多维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方向及退出补位制度的实施,倒逼教学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图3)。
图3 教学管理体制
3、成果的创新之处
(1)形成了“社会需求-教学体系-资源配置”协同联动的“323”人才培养闭环模式
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及行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构建以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3”类教学体系,融合拓展学校和社会“2”方面资源,实施学术型、工程型及复合型“3”类人才培养。三者相辅相成,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闭环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注社会需求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
(2)构建了内外融合的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资源
围绕3类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代表的校内优质资源,发挥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与合作单位优势,分别打造学术型、工程型和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63个,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9门和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代表的专业教材50部,形成了保障3类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
(3)形成了“外界压力-内生动力-持续改进”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适应人才分类培养需要,创建了“激发原动力+条件保障+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外界压力-内生动力-持续改进”的管理运行机制,使改革不断深化和自我完善。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出台自主选择与考核选拔相结合的分流制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立及运行,促使施教方由被动改革转为主动变革;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及质量监控所产生的优胜劣汰,倒逼教学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主要成效
①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作为国内培养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轻工院校之一,20年来培养了万余名轻工类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显著提升、供需契合度高、成功成才率高等特点,学生及用人单位均比较满意。
学生能力显著提升。近10年来,轻工类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各类奖励104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00余件。2017年我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128位。
人才培养供需契合度高。学术型学生考研及留学比例达70%以上,工程型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工作的比例达90%以上,复合型学生80%左右进入轻工行业,从事管理、营销、贸易、技术等工作。学生就业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

图4 典型培养案例
毕业生成功成才率高。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历任理事长、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70%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国内皮革企业60%以上的技术骨干及主管均为我校毕业生(源自德国巴斯夫公司内部行业调查报告)。典型培养案例见图4所示。
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在2017年《麦可思就业质量评估报告》中,我校轻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75%,专业教学满意度94%;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97%。
“323”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学科进步。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获得了全国并列第三的佳绩,仅排在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之后。
② 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融合,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源,有力保障人才分类培养的实施。学科与技术前沿内容进课堂进教材,出版《皮革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技术》、《皮革生产技术与原理》、《加工纸与特种纸》等国家规划教材和特色教材50余部,共建《制革整饰材料化学》、《皮鞋工艺学》、《包装技术基础》等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企业课程21门;针对三类人才培养,建成省级以上教学平台16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63个;学生教师走出去,名师专家请进来,让优质社会资源参与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过程,建成皮革工程教学团队、制浆造纸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6个,涌现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一批优秀教师(见表3所示),形成适应分类培养的教师队伍。
从1998年开始探索,先后承担轻化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轻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轻化工程特色专业等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3项,成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
(2)推广应用
“323”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得到了包括教育部轻化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有关机构、专家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本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改革理念在校内外得到广泛借鉴,共有华南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50余所高校300余人次来校调研。改革经验多次在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交流,受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化学与化工学部邀请,成果完成人在杭州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烟台大学等兄弟院校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多场。出版的30余部教材在众多兄弟院校推广使用。如主编的《制革整饰材料化学》是国内皮革行业化工材料课的第一部教材,不仅解决了当时国内专业教材不足的燃眉之急,还以其创新的内容在行业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在国际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协会会志《JSLTC》、《皮革化工》、《四川皮革》、《北京皮革》等杂志上发表了对本书的高度评价。改革成效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青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表3 教师获荣誉称号一览表